这个冬天尤为寒冷本地配资公司,我们失去了许多在各自领域卓越非凡的前辈。每当讣告中出现那些熟悉的名字,我们才意识到,这些人背后,承载的是一段段不懈奋斗的历史,是他们为国家、为民族付出的心血与贡献。而我们常常是在他们离开后,才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伟大与不凡。这种遗憾是我们未曾在他们还在时就好好倾听、学习他们的故事。或许,早些时候,我们就应该多些倾听,更多地传承给我们的孩子们。
米粒妈今天也希望借此机会,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,通过文字记录下这些曾为民族风骨、为国家脊梁的人物故事。或许,这样的故事能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,追忆并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。
说到记录,去年我曾向大家推荐过一部纪录片——《九零后》,其中有一位温柔而深邃的老人,她的旁白让我至今难以忘怀。前不久,这位老人刚刚迎来了她103岁的生日。她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,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风风雨雨——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,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诞生,她见证了国家的动荡与崛起。
展开剩余84%她首创了《呼啸山庄》这一译名,而她与巴金一家也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深厚友谊。尽管经历了种种世事,她依然保持着天真与纯粹。她常说,“万事但求一个趣”,正因如此,她也被誉为“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小姐”。今天,我要为大家讲述的,正是这位风趣又伟大的老者——杨苡,一位杰出的翻译家。
杨苡,原名杨静如,1919年出生在天津。她的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,祖籍泗州(今淮安盱眙),杨家的先辈曾为官,名声显赫。她的曾祖父曾担任漕运总督,家族富足。她的父亲杨毓璋则曾留学日本,在回国后成为了沈阳电话电报局的董事和天津中国银行的首任行长。杨苡出身在这样一个充满学术氛围与荣耀的家庭。
然而,杨苡的命运并未完全顺利。她出生的第二年,父亲杨毓璋因病去世,家庭遭遇了巨大的变故。虽然父亲早逝,但他留下的遗产不仅是物质上的财富,更有深厚的文化传承。家中藏书丰富,父亲通诗词、精文艺,这些都深深影响了杨苡的成长。
她的哥哥杨宪益后来成了著名的翻译家,被誉为“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”。在牛津大学留学期间,他结识了英国人戴乃迭,戴乃迭不仅热爱中国文化,还是牛津首位中文学士。两人结婚后,携手翻译了大量的作品,成为翻译界的传奇。
杨苡的姐姐杨敏如是一位古典文学专家,她师从词学大师顾随。杨苡的童年可谓是充满了文学氛围,从小便在哥哥姐姐的引领下接触到了大量中英文文学作品。记得她小时候,曾因没钱买书而拉着哥哥的衣角要钱,最终获得了想要的书籍。
在很多方面,杨苡和哥哥杨宪益的关系异常亲密。小时候,杨苡英语不流利,哥哥教她说“哥dear”,她却一直发不出“dear”的音,便将其叫成了“哥der”,这一称呼竟然伴随了她近百年。
杨苡的求学之路也充满了波折。她8岁进入了天津著名的教会学校中西女校,课程内容丰富,从英语、国文到绘画、舞蹈、戏剧等都有涉猎。每年,她和哥哥姐姐都去观看电影、戏剧,这些活动让她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。
然而,她并未能顺利进入南开大学。因“七七事变”的爆发,南开大学被炸毁,天津沦陷,家国危机四伏。为了保住教育的火种,南开、北大、清华三所大学决定迁往云南,创建了传奇的西南联大。杨苡跟随哥哥一同迁移,跨越千山万水,途经香港、越南、昆明,充满着民族责任感与家国情怀。
那段艰苦的岁月中,物资匮乏,生活困苦,西南联大的校舍极其简陋。教室由木板和黏土构成的墙壁组成,屋顶破旧,窗格没有玻璃,只能用竹纸遮挡风雨。尽管如此,杨苡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,觉得这些艰难的日子别有一番乐趣。她曾在暴雨中躺在床上,听着雨点打窗,开心地唱着歌。
然而,战火却从未停止。敌机的轰炸使得她的住所不断受损,学生们频繁地进行防空演习,安全问题成为日常。然而,正是这些困境并没有打消杨苡和她的同学们的信念。在西南联大,许多文化名人担任讲师,如闻一多、朱自清、沈从文等,给予杨苡以及她的同学们无限的精神滋养。
在这片艰苦的土地上,杨苡决定不再读中文系,而是进入外语系。这一决定,深受沈从文先生的影响,他鼓励杨苡继续在翻译的道路上前行。于是,杨苡选择了翻译学,并最终走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。
她的翻译作品中,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《呼啸山庄》的译名。早年梁实秋将其译为《咆哮山庄》,但杨苡认为这个名字并不贴切。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她灵光一现,才有了“呼啸山庄”这个名字,这一译名不仅传达了原著的情感,还获得了国内翻译界的高度评价,成为经典之作。
直至古稀之年,杨苡依然活跃在翻译界,她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作品上,更在于她始终保持的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文化的热爱。103岁的她,依旧是年轻人们的精神导师,她常常劝告迷茫的年轻人:“人类的智慧就藏在这两个词中,等待和希望。”她的人生,正如她所说的,活着就是胜利。
在这个特别寒冷的冬天,杨苡的故事让我们倍感温暖,也让我们更加期待春天的到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